“治病人、建團隊、填空白” ——專訪我院引進的首位心血管外科博士后馮濱
(通訊員:胡陽)他,是西南和珠三角有名的心血管外科專家,在該領域工作35年,成績斐然;
他,是行業領軍人物,憑借個人能力填補了國內三個地區在心臟外科手術的空白;
他,是懷揣夢想的性情中人,在工作生涯尾聲放棄大城市豐厚待遇,主動來到克拉瑪依救死扶傷、傳經送寶。
他就是馮濱,一名用手術刀在死神面前搶回一條條生命的心胸外科醫生。
馮濱的到來讓我院很多人為之驚喜,也同時讓我院很多人為之費解,究竟這樣一位大咖為何會空降我院?我院究竟有著哪些吸引馮濱的地方?近日,宣傳科對這位大咖進行了專訪,探究這其中的奧秘。
筆者:聽聞您填補了多個地區心臟外科手術的空白,是這樣嗎?
馮濱:沒錯,我個人從事心血管外科臨床領域已經35年,主刀各類心血管外科手術近2000余臺,包括各種先天性心臟病微創矯治術、瓣膜成形術和置換術、冠狀動脈搭橋術、升主動脈瘤修復術、心臟腫瘤摘除術等。先后在八家醫院擔任過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副院長以及碩士生導師等職務,用了差不多15年的時間幫助四川、江西和廣東等三個地區的三級甲等醫院填補了這一類手術的空白。
筆者:“心臟外科手術”為何這種手術在全國多個地方都沒有開展?
馮濱:因為這種手術的難度極大,能獨立完成高難度心臟外科手術的專家和團隊更是鳳毛麟角,在歐美發達國家,培養一位成熟的心臟外科手術醫生最少需要15年。而我國目前現存心臟病需要外科手術的病人約500萬人,但全國能開展心臟手術的醫院卻并不多,一年能完成心臟手術僅有25萬臺左右。就算不新增加心臟病人數量,按此計算,我國也需要20多年才能將現有的心臟病人手術做完。巨大的缺口讓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醫療需求和現有的醫療資源矛盾十分突出。
筆者:以您的技術能力應該有很多大城市邀約您,您為何最終選擇我們西北這座石油城市的醫院?
馮濱:的確,在我來中心醫院之前,內地多家市級或省級地方醫院高薪邀請過我,但我之所以放棄豐厚待遇來到這邊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我從醫以后就一直有夢想來新疆或者西藏行醫,幫助更多邊疆的病患解決身體的疾苦;二是中心醫院作為新疆地市級三甲醫院有著對心臟外科手術如此的熱情,這是令我感到驚喜的,其次醫院在很多領域的發展是走在國內地市級醫院前列的,而且醫院未來美好的發展前景和良好的環境氛圍也是深深吸引我來到這里的原因;三是克拉瑪依這座城市的現代化發展水平和老百姓的文明程度都很高,讓我非常喜歡這座城市,所以綜合考慮,我認為在中心醫院可以實現我的夢想。
筆者:談到夢想,那您來我院之后想實現什么夢想?
馮濱:很簡單,“治病人、建團隊、填空白”。我現在不求待遇,不求職位,只求能把業務干好,只求能夠在這里把我畢生所學全部傳授給大家,所以現階段我們在組建團隊,我們在完善設備——一方面將心胸外科的骨干送出去學習進修,另一方面我們購買設備、調試設備,為正式開展工作做一系列準備。
除此之外,我們希望在4月前,免費為我市一些學校和社區做義務診療,讓更多的人了解心血管疾病及該病如何防范和治療。
筆者:您來到中心醫院,對克拉瑪依及周邊的老百姓有什么想說的話?
馮濱:我知道,很多克拉瑪依或者周邊像塔城、阿勒泰、奎屯地區的老百姓,對心血管這一類的手術都十分謹慎,希望到更好的醫院去做手術,但同樣面臨輾轉各地的勞累、一號難求的專家等問題,讓很多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心臟病患者都望而卻步。而以后,像各類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冠心病和大血管疾病等都可以來中心醫院進行手術治療,我們會以“患者為中心”讓更多心血管患者走向康復。
馮濱個人簡介及榮譽介紹:
馮濱目前是國內粵西地區知名的心血管外科博士后、主任醫師。他分別獲得重慶醫科大學和第三軍醫大學心胸外科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05年又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博士后流動站出站,師從于全國著名小兒心臟外科專家劉迎龍教授。
馮濱博士后作為主研人員在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等高等院所承擔了多項國家大型科研項目,包括國家高新技術(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曾獲國家高校博士點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和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獲國家發明專利1,參編心胸外科專著5部,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著近40篇,其中3篇分別在SCI收錄的(ASAIO J)《美國人工器官雜志》、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細胞生物化學雜志)、Ann Thorac Surg(胸心外科年鑒)等國際專業雜志上發表。曾是首屆中華醫學會心胸外科分會“Lillehei菁英獎”獲得者(每年全國僅2名,資助出國進修);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和廣東省“嶺南名醫”榮譽稱號獲得者;并且是2所醫學院的碩士生導師,擔任3種專業學術期刊的編委。
中心醫院宣傳科
2021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