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急救真正“救急”,為生命爭分奪秒 ---神經外科在急診床旁行腦室鉆孔引流術
(通訊員:陶紫君、唐毅)急,在分秒之間;救,在生死邊緣。神經外科團隊將“手術室”搬到了“急診科”,在床旁為患者行腦室鉆孔引流術,爭取了寶貴的救治時間,挽救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在患者的生命面前,任何問題都不是難題
大年十五,正當人們沉浸在過年的喜悅時,急診科轉來一位68歲的張奶奶(化名)。此時,她已經因腦出血出現意識不清,瞳孔散大的癥狀,病情非常危急,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急診科醫生立即請神經外科阿斯哈爾·依拉洪主治醫師進行會診,考慮是腦出血破入腦室導致的急性梗阻性腦積水,需要立即進行腦室鉆孔引流術!
但是如果按照正常的收住院流程,從急診將患者接入手術室最少也需要1個多小時的時間,但張奶奶的病情不容樂觀,時間就是生命!于是,神經外科團隊決定為患者緊急進行急診床旁行腦室鉆孔引流術!
在急診科床旁進行手術治療,與在手術室進行手術,雖然只是場地的不同,但卻是天壤之別、困難重重,比如周圍環境不如手術室,手術感染風險相對要高,操作空間不夠,手術器械不全等等,但是作為一名醫生,在患者的生命面前,各種困難都不是難題,都會去一一克服!
爭分奪秒,為生命打開“通路”
神經外科唐毅和王海波醫生接到手術通知后火速趕到急診科,立即做術前準備。為了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開始手術,大家分工協作,一邊是阿斯哈爾醫生在急診科與家屬溝通手術,簽署手術同意書;一邊是王海波醫生前往手術室借手術需要的無菌器械、布置環境等等,僅僅在不到30分鐘的時間內,術前工作迅速就緒。
手術有條不紊的開始了——
整個過程一定保持嚴格無菌,防止顱內感染?!皢?/span>--”空氣中只能聽到電鉆的聲音,大家都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的用電鉆在患者的顱骨鉆開一小孔,鉆的位置必須十分精準,并且一旦鉆透必須馬上停止,不然可能損傷病人腦部組織,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憑著多年的經驗,無任何三維定位系統的依賴,神經外科團隊順利地完成了這一步驟。接下來要插入導管,導管深度也必須合適。只見腦脊液流出,進入接好的引流瓶。這時,大家松了一口氣,這標志著手術的目的已經基本達到,在10分鐘之內,神經外科團隊成功就解決了患者的梗阻性腦積水,打通了腦脊液通路,解除了患者的危機。
整個手術過程非常順利,從張奶奶入院到成功救治,僅僅只用了40分鐘,這里面有急診科醫護人員的協助,有手術室護士迅速響應,同時也有神經外科醫生高效的執行力,是多學科的合作才讓病人受益。
近日,我們已經有5例患者在急診科行床旁的手術治療,術后效果均很顯著。
超早期微創腦室鉆孔引流手術的開展,標志著神經外科團隊在綜合實力上的又一次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會不斷地總結經驗,對有此類手術指征的患者,采取超早期手術治療,縮短救治時間,讓急救真正“救急”,為患者的生命保駕護航!
中心醫院宣傳科
2021年3月18日